每周宏觀數據整理
10月8日至10月14日,美元指數下降0.29%,而對其他全球主流貨幣匯率則互有漲跌。美國十年期及三十年國債收益率持續攀升,且仍然維持倒掛現象。黃金期貨價格下降,而比特幣和以太幣則分別錄得2.21%和1.33%的上漲表現。大宗商品當中,螺紋鋼和紐約原油價格下跌,而玉米和大豆期貨價格呈現上漲。
信息來源:英為財情、新浪財經等
每周宏觀大事件整理
【美國9月CPI數據出爐,超市場預期】
美國9月CPI同比上漲8.2%,預估為8.1%,前值為8.3%;美國9月CPI環比上漲0.4%,預估為0.2%,前值為0.1%。美國9月核心CPI同比6.6%,預期為6.5%,前值6.3%,核心CPI同比重回40年高位。
【美國商務部BIS官方解讀半導體出口新規】
限制出口的產品范圍:所有向中國和俄羅斯出口的,用于生產14/16nm及以下的邏輯芯片,18nm及以下的DRAM,128層以上NAND Flash等產品生產所需的半導體設備,只要使用美國關鍵零部件或技術的,都需要向BS申請出口準許。
限制出口針對的公司:包括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業務以及總部在中國的公司。
申請許可前,產品銷售公司有義務完成盡職調查:公司申請向中國出口上述產品有義務對每一筆交易進行盡調,確認終端用戶不能將產品應用于軍事用途等目的。
美國人禁止向中國芯片制造業提供服務:美國公民以及永久居住權人將不得為中國的半導體廠商生產半導體產品提供服務。
關鍵時間節點:2022年10月21日是最后一天允許上述產品運往中國,之后的每一筆交易都需要獲得準許。
香港和澳門出口準許申請:產品銷售往中國香港和中國大陸只需要申請同一張準許即可,售往澳門需要重新申請許可,并且需要對每一筆交易進行盡調。
【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2.47萬億】
9月末,本外幣貸款余額216.55萬億元,同比增長10.7%。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210.76萬億元,同比增長11.2%,增速比上月末高0.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0.7個百分點。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8.08萬億元,同比多增1.36萬億元。9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2.47萬億元,同比多增8108億元。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650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038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456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92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6567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35萬億元,票據融資減少827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930億元。
【上海發布新一輪《上海市交通發展白皮書》】
以數字化和低碳化為目標,上海將全面打造智慧交通和綠色交通體系。
在數字化領域,一是全力推動車路協同建設。目前全市已開放1299公里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車路協同道路已建成110公里,近期還將新增280公里,并在嘉定安亭、臨港產城融合區、浦東金橋等重點區域實現骨干道路車路協同率達100%,全力打造無人公交、無人配送等10個以上“車、路、網、云”協同應用場景。 二是加快智能網聯汽車終端發展。力爭到2025年塑造3個以上具有上海標識度的品牌,打造10款以上爆款產品,產值達到5000億元,具有輔助自動駕駛功能(L3)汽車占新車生產比例超70%;具有高級自動駕駛技術(L4)在物流運輸、環衛、客運等方面實現應用。三是交通服務融合化,深化出行即服務(MaaS)系統建設,推動隨申碼、公交乘車碼和地鐵乘車碼“三碼合一”,為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提供“一碼暢行”服務,并逐步拓展至商旅文等出行場景,推動建立長三角一體化出行生態圈;完善全市公共停車信息平臺,實現停車服務“一網通行”,目前已接入全市4700個停車場和100萬個公共車位,計劃年底覆蓋所有市級三甲醫院,并將全面提升醫院停車預約、小區錯峰共享、智慧停車場等場景的市民體驗。推廣出租汽車“一鍵叫車”應用,幫助老年人叫車,目前已完成500個點位建設,后續將加大完善布局。四是強化制度保障,出臺規范標準,推動高度自動駕駛智能汽車在特定場景實現商業化試運營;依托浦東立法優勢,推動無人駕駛在特定區域逐步實現商業化運營。
在低碳化領域,一是持續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到2025年,上海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預計超過12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值突破3500億元,占全市汽車制造業產值35%以上。二是強化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2025年個人新增購置車輛中純電動占比超50%,公交汽車、巡游出租車等新能源占比超過80%;推動公交和環衛等領域開展氫燃料電池示范應用,2025年力爭達到1萬輛規模。三是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提高充換電設施規模、運營質量和服務便利性,2025年建成充電樁76萬個,換電站300座,車樁比不高于2:1;適度超前布局加氫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各類加氫站超過70座,實現重點應用區域全覆蓋。四是深化政策引領,出臺燃料電池汽車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加氫站專項規劃、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等一系列政策,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發展;持續做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出臺鼓勵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專項政策。
信息來源:華爾街見聞、澎湃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