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篇開始,我們將系統性分享一些對商業航天發展的理解和思考,在可見未來幾年商業航天在中國會加速崛起,我們看到其中充滿機遇和挑戰,在這個不斷學習和豐富自身認知過程中,我們歡迎同投資人、創業公司以及行業相關從業者多交流,共同見證中國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
今年7月份,SpaceX對其未來星際飛船原型StarHopper進行了首次自由懸浮測試,按照計劃該飛船將成為SpaceX最終前往月球和火星旅行的首選航天器。這次試驗是SpaceX宏偉太空探索計劃中又一重要突破,至此美國商業航天在SpaceX帶動下呈現出可見的飛速發展。
為什么要關注這個行業的發展并考慮投資商業航天?
商業航天行業變革的核心邏輯應該是什么?
這個問題背后核心其實是行業驅動要素問題,驅動力足夠大可以帶動行業發展自然將帶來持續多的投資機會,因此以下幾個因素是我們認為關鍵行業驅動力:
1) 政策明朗,行業啟動關鍵信號
從各行業發展來看,政策因素大多扮演著錦上添花的促進作用,但對于商業航天而言,政策束縛放開釋放的是行業啟動的關鍵信號。作為相對強管控行業,沒有國家層面政策支持,曾經封閉行業很難轉向開放自由的商業方向發展。
被業內普遍視作行業啟動關鍵信號的政策來自2014年11月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60號文”),這是國家政策第一次清晰表述鼓勵民營資本參與商業航天投資建設,以此為啟點,之后一系列在軍民融合、國家驅動戰略綱要、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包以及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級政策方面均給予行業發展大力鼓勵和支持。這也是國內很多商業航天創業企業在2015年后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成立的重要因素。
從政策角度看,不僅在中國,在商業航天快速發展的美國,政府政策也是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從美國政府政策上也可以看到,政府機構不僅在政策層面支持商業航天發展,而且在政府采購上也全力向商業航天產品和服務傾斜。這也是像SpaceX等創業公司可以從包括NASA在內政府部門獲得大量技術支持和商業訂單的部分原因。
2)國家級競爭,保頻占軌意義重大全球航天產業發展從美蘇爭霸時冷戰開始,時至今日都一直是國家級別的競爭,而對于中國來講,在美國商業航天快速發展的今天,國家層面競爭壓力尤其巨大。
根據UCS(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的統計,目前擁有在軌運行衛星的國家中,美國擁有超過900顆衛星,幾乎和其余各國在軌衛星數量總和相當,中國相比美國在數量上仍然有非常大距離。
而從近幾年衛星發射數量看,中國正在加速追趕,但美國由于商業航天快速發展,衛星發射數量呈現更快爆發式增長。美國立方星創業公司Planet Labs在2017年發射了140顆其鴿群遙感星座衛星,其中最多一次實現一箭88星的發射,2018年則再次進行了146顆衛星的發射。SpaceX的Starlink寬帶互聯網衛星星座計劃在2019年首次發射,實現一箭60星的入軌,意味著大規模組網的啟動,按照計劃星座組網成功衛星數量接近1.2萬顆(最新消息可能要再增加3萬顆部署)。從中美兩國企業衛星星座組網的規劃來看,美國企業已經開始啟動大規模組網,而中國還處于試驗探索階段。盡管中國在加速追趕,但是以國家任務飽負荷運行仍很難和美國衛星發射相比較,因此鼓勵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實際上是追趕美國的一種有效方式。
注:中美兩國各企業衛星星座規劃整理
從另一個角度看,之所以要加快商業航天發展,很大原因來源于航天空間資源的稀缺性,尤其是對于頻率和軌道資源來講,按照國際慣例實行先到先得原則,行動慢意味著優質頻率和軌道資源將被其他國家占有,國家層面來講會喪失先天競爭優勢。因此無論國家的航天產業還是民營的商業航天,都需要加快推進行業發展,競爭壓力成為重要行業驅動要素。
4)長遠發展,行業進步帶動豐富下游應用最后從最終需求角度來看,能推動行業進步必將來源于下游客戶源源不斷需求。短期內我們看到由于國家政策支持以及競爭帶動的短期促進因素,大多需求還來源于政府、軍隊等傳統下游客戶,未來隨著技術進步和行業發展,很多以前未能成行的商業需求將越來越豐富。
以上對比結論已經顯而易見,低成本的衛星制造和組網方案帶來覆蓋全球互聯網網絡的資本投入有可能比我們現有移動網絡(僅覆蓋中國)鋪設方案具有更高的性價比。因此將成本降低到可以商業化水平,很多下游應用會逐漸顯現,甚至在某些方面對現有服務具有替代效應。遙感服務變化同樣如此,未來遙感圖片和影像成本降低到一定水平,現有政府、金融、農業、交通等B端客戶可能大量增加,甚至延伸到C端客戶,實現類似目前導航應用在消費者端的使用。
注:運營商年報;SpaceX衛星成本為假設估算;美元人民幣匯率假設1:7
以上對于行業驅動分析其實已經一定程度上說出了我們對于商業航天行業變革核心邏輯的闡述。
商業航天整個產業鏈的構成和體制內并無顯著差異,一般火箭和衛星是相對獨立的兩個細分方向,整個產業鏈圍繞這兩個子行業分別向上下游延伸。
行業目前面臨哪些主要挑戰和問題?